近年來,雙江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,通過陣地升級、服務提質、活動創(chuàng)新、自治強化等舉措,推動黨群服務從“物理空間”向“情感紐帶”轉變,真正讓服務走進群眾心坎里。
陣地升級強根基,打造便民“新港灣”
功能整合,服務效能再升級。秉持“黨的工作延伸到哪里,陣地就覆蓋到哪里” 原則,因地制宜推進村(社區(qū))黨群服務中心建設。以 “一室多能、共建共享” 為目標,深度融合政治功能與服務功能,將農家書屋、婦女兒童服務、居民辦事等平臺有機疊合,構建起集 “兩委” 辦公、黨員活動、便民服務 “三位一體” 的標準化陣地。通過合理布局場所,完善各類功能設施,實現陣地建設規(guī)范化,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便捷服務空間。
窗口升級,辦事跑出“加速度”。為提升服務效率,在黨群服務中心打造 “一站式”服務窗口,整合宣傳文化、社會保障、民政計生等便民服務功能區(qū),推行“符合條件立即辦、材料不全幫著辦、群眾有難上門辦、跟蹤服務主動辦”的工作模式,有效提升了黨員群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。堅持 “一體多用” 理念,將黨群服務中心與退役軍人服務站、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融合,打造綜合性黨建陣地。同時,增添自助飲水機、急救用品、愛心雨傘等便民設施,從細節(jié)處彰顯服務溫度,全方位提升服務陣地的建設水平。
服務提質解民憂,織密民生“保障網”
網格賦能,服務直達“家門口”。充分發(fā)揮網格員隊伍作用,網格員憑借“人熟、地熟、情況熟” 的優(yōu)勢,不僅為獨居老人、困難群眾等特殊群體提供 “幫辦代辦” 上門服務,還化身政策宣傳員、矛盾調解員,延伸服務觸角,將管理與服務有機結合,努力構建 “小事不出格、大事不出村” 的基層治理格局。用活陣地,為民服務暖人心。創(chuàng)新“1個陣地+N種功能” 服務模式,廣泛聯動在職黨員、志愿者、網格員、社區(qū)工作者等各方力量,圍繞群眾需求有序開展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宣傳、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活動、關愛特殊群體等多樣化志愿服務活動,確保黨群服務與群眾需求同頻共振。
活動多元聚合力,架起黨群 “連心橋”
“紅色課堂”接地氣。充分挖掘黨群服務中心的多元功能,發(fā)揮陣地的理論宣傳作用,依托農家書屋開展 “新時代鄉(xiāng)村閱讀季” 活動,打造 “流動紅色課堂”,以火塘會、院壩會等形式,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惠民政策,推動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在群眾心中落地生根。
文化活動“聚民心”。利用黨群服務中心的職工之家、兒童之家等陣地,開展元宵吃湯圓、端午包粽子、中秋猜燈謎等傳統(tǒng)民俗活動,以及暑期夏令營、親子讀書會等特色項目,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,傳承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,增進鄰里感情,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
志愿服務暖人心。鏈接書法協(xié)會、銀發(fā)醫(yī)療等資源,在黨群服務中心組織寫春聯、文藝匯演、健康義診等服務活動。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助農春耕、環(huán)境整治、移風易俗宣傳等志愿活動,讓黨群服務中心成為黨員發(fā)揮作用、群眾收獲幸福的重要場所,切實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。
群眾自治促振興,激發(fā)治理“新動能”
民主議事聚民智,協(xié)商平臺解民憂。全面落實“四議兩公開”制度,通過“村民代表大會""黨員群眾懇談會"等議事協(xié)商平臺,面對面聽取老百姓意見和建議,將村(社區(qū))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決策議事“主陣地”。以納涼亭為基點搭建“居民議事亭”,協(xié)商解決了環(huán)境整治、公共設施建設等民生問題,確保民意征集無盲區(qū)、問題解決有實效,實現“大家事、大家議、大家定”。積分管理激活力,共治共享促提升。探索“組織發(fā)動、黨員帶動、積分促動、群眾主動”治理模式,在雙江、練江和猊江3個社區(qū)推行志愿服務積分制。居民參與志愿服務、社區(qū)建設可獲積分兌換生活用品,目前已有500余名居民參與積分活動,基層治理內生動力顯著增強,形成以積分制為“杠桿”撬動基層治理的新格局。
下一步,雙江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將繼續(xù)秉持為民服務的宗旨,以“大門常開、場所常用、活動常辦、服務常抓、群眾常來”為目標,立足實際、對標先進,以更高的標準、更嚴的要求、更優(yōu)的服務,讓黨群服務真正走進群眾的“心中”。(黨建辦 宣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