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歷史的長河中,音樂是文化的載體,是心靈的回聲。彝族四腔,一種古老的民族音樂形式,承載著彝族人民的傳統(tǒng)與智慧,成為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。
李春(中)、張麗萍(左)、趙萍(右)在演唱彝族四腔《走到一起來》
“青菜開花兩小朵花,白菜開花兩小朵花,桂花桂花兩小朵花,桂花韭菜兩小朵花,滿場跟了水仙花。今天我們相聚在一起,你也來,我也來,大家唱起來,跳起來...”這首彝族四腔歌曲《走到一起來》,在不久前的2025年第十二屆中國·柳州“魚峰歌圩”全國山歌邀請賽中,該首歌憑借其獨特的聲腔和豐富的音樂構架,榮獲一等獎,讓彝族四腔這一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在全國舞臺上熠熠生輝。
彝族四腔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成剛說:“這首曲子由四腔的拘腔、白話腔、常見的跳樂小民歌旋律,以及對白這四種不同調(diào)式組合而成。四腔的拘腔富有歷史感,白話部分唱道:‘我們今天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了,我們就唱起來,跳起來...’,這與當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十分契合。”
李成剛指導李春、張麗萍、趙萍唱彝族四腔
跌宕起伏的歌聲,真假嗓音的結合,領唱與幫腔的交替,彝族風格漢語演唱的模式,四腔的韻味在歌曲《走到一起來》中被完美展現(xiàn)。彝族四腔和五三腔、海菜腔、山藥腔并稱為“滇南彝族四大聲腔”,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晚期,與彝族“吃火草煙”的習俗密切相關,是彝漢文化融合的產(chǎn)物。作為四腔的主要發(fā)源地之一,峨山縣小街街道七寨河一帶在漫長的歲月中,孕育了一批批優(yōu)秀的傳承人,使得這一民族音樂瑰寶得以在當代不斷相傳。
李成剛說:“小時候常聽四腔,卻無緣學唱。在專家鼓勵下,我走上研究之路。為深入了解,我每年花一兩個月深入鄉(xiāng)村,向老一輩收集挖掘。歷經(jīng)10多年,我發(fā)現(xiàn)四腔中既有傳承六七百年的唱詞,也有即興創(chuàng)作,文化底蘊深厚。”
隨著時代變遷,“吃火草煙”的習俗已不常見,但傳承人們卻帶著四腔走進了大眾的視野,更從彝鄉(xiāng)走向全省、全國更大的舞臺。
“四腔是全國民族民間孕育的瑰寶,老祖先留下的這些寶貴財富,我們應當不斷發(fā)揚。只要有人熱愛四腔,我就會傾囊相授、悉心培養(yǎng),還會為他們尋找展示的舞臺。如今,玉溪市境內(nèi)會唱四腔的人,基本都是我的學生。我曾去過 20 多個省份演唱四腔,所到之處都很受歡迎。今后,我還要多走出去學習交流,在地方上持續(xù)培養(yǎng)更多人才。”李成剛說。
在峨山的彝族村寨里,無論是休閑娛樂的場所、舉辦婚禮的院落,還是豐收時節(jié)的田間,都能聽到悅耳動聽的四腔。歌聲里傳承,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是對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堅守,它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,將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與文化根脈緊密相連,成為了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征。(來源:生態(tài)魅力峨山)